一種治療腎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域,涉及一種治療腎炎的中藥制劑。 技術背景
[0002]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腎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謝產物及調節(jié)水、電解質和酸堿平 衡,分泌多種活性物質,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腎炎是由免疫 介導的、炎癥介質(如補體、細胞因子、活性氧等)參與的,最后導致腎固有組織發(fā)生炎性改 變,引起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的一組腎臟疾病,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在慢性過程中也有非免 疫、非炎癥機制參與。
[0003] 中醫(yī)認為,根據(jù)古今醫(yī)家長期的臨床實踐,一致認為,本病發(fā)生是由于風寒、風熱、 熱毒、濕熱等病邪反復入侵;加之內傷七情,飲食不節(jié),酒色勞倦等各種因素造成臟腑虛損。 特別是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使體內水精散布及氣化功能發(fā)生障礙,臟腑日益虛損,而外 邪反復感染,導致臟腑之間、正邪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形成了慢性腎炎反復發(fā)作,長期不愈的 臨床特點?,F(xiàn)分述如下: 外邪侵襲,感受外邪,反復不愈,傷及臟腑,使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水液代謝紊亂而 發(fā)病。風邪外束,肺氣不宣,肅降失司而成風水,遷延不愈;導致脾腎陽氣虛衰,水濕潴留或 泛濫發(fā)為本病。
[0004] 脾氣虛弱,脾氣素虛或七情勞傷,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精微不生,水濕 不運,停聚泛濫而成本病。
[0005] 腎氣不足,素體腎氣不足或房勞過度,勞倦內傷,腎氣受損,開合及氣化功能失調, 腎氣不能化氣行水,水氣阻滯,湓于肌膚;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土,運化功能失司,水濕不 能輸布,脾土既虛累及肺金,肺氣通調無權,水氣失于宣降。肺、脾、腎三臟柏互影響,導致本 病遷延日久,難以治愈。若腎陰下足,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則可導致水胂眩暈并見的臨床癥 狀。此外,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滯血瘀,也可致使本病癥情復雜而難以治愈。
[0006] 本病在臨床辨證時,主要抓住水腫這一主證,辨清表里、虛實、寒熱及臟腑所在。40 年來先后4次制定了本病辨證分型的標準,據(jù)此標準并參照現(xiàn)代各家辨證分型意見歸納為 以下六個證型: 1、脾虛濕困型 面色浮黃,晨起眼瞼浮腫,神疲肢倦,納少,腹脹便溏,下肢浮腫,按之凹陷。舌淡苔白 潤,有齒印,脈細弱。本型多見于慢性腎炎早期,腎功能正常。治法:益氣健脾,利水消腫。
[0007] 2、肺腎氣虛型 面浮肢腫,少氣乏力,易患感冒,腰脊酸痛,小便量少,伴有咳嗽流涕,頭痛發(fā)熱,咽癢或 干痛。舌質淡或紅,舌苔薄白,脈浮滑。本型易感外邪,使癥狀加重。治法:補益肺腎,解表 祛邪。 3、陽虛水泛型 面色咣白,浮腫明顯或腹脹如鼓,畏寒肢冷,腰脊酸痛,神疲,納呆,尿少便溏,或遺精、 陽痿、早泄,或月經失調。舌質胖嫩,有齒印,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本型常合水濕泛濫,氣血 瘀滯之癥。治法:溫腎健脾,行氣利水。
[0008] 4、肝腎陰虛型 目睛干澀,視物模糊,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腰酸腿軟,遺精,或女子月經不 調,肢體輕度浮腫。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本型多見于高血壓型或長期服激素者。治法: 滋補肝腎,平肝潛陽。
[0009] 5、氣陰兩虛型 面色無華,少氣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熱或手足心熱,口干咽燥或長期咽痛,咽部暗紅。 舌質偏紅,少苔,脈細或弱。本型常見于慢性腎炎后期,氣血受損,臨床可無水腫或極為輕 微,全身機能低下,表現(xiàn)虛弱之象。治法:益氣養(yǎng)陰和血。 6、脾腎衰敗型 面色萎黃或晦滯,腰膝酸軟,倦怠無力,納差便溏,惡心嘔吐,尿少或清長,輕度水腫或 不腫,甚則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弦細。本型多見于慢性腎炎后期,嚴重可有輕 度腎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現(xiàn)。治法:補益脾腎,降濁祛濕。
【發(fā)明內容】
[0010]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開發(fā)一種治療腎炎效果較好的中藥制劑,該制劑要能 適應現(xiàn)代臨床用藥的需求。
[0011] 為解決該技術問題,發(fā)明人的技術方案為:結合自己多年的中醫(yī)臨床經驗和傳統(tǒng) 中醫(yī)藥理論知識,重新配伍藥材,發(fā)明了一個全新的中藥組方,并根據(jù)現(xiàn)代中藥制劑技術的 特點對組方進行調整,通過臨床實踐進行驗證,最終發(fā)明了中藥組方和其制劑的制造工藝, 由此獲得的中藥制劑對急慢性腎盂腎炎均有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
[0012] 本發(fā)明一種治療腎炎的中藥制劑,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地膚子12-28份、豬 苓11-25份、大腹皮15-27份、陳皮8-18份、蒼術8-20份、黃柏7-17份、黃芪16-30份、黨 參11-23份、生地9-21份、澤瀉9-21份、荊芥9-23份、薏仁17-26份、苦參7-17份、白茅根 17-33份、半邊蓮7-15份、桂枝7-17份、雞內金6-12份、蟬蛻7-15份、石韋7-13份。
[0013] 本發(fā)明一種治療腎炎的中藥制劑優(yōu)選為如下4個具有最佳療效的配比(以重量份 計): 1、地膚子20份、豬苓18份、大腹皮21份、陳皮13份、蒼術14份、黃柏12份、黃芪23 份、黨參17份、生地15份、澤瀉15份、荊芥16份、薏仁19份、苦參12份、白茅根25份、半 邊蓮11份、桂枝12份、雞內金9份、蟬蛻11份、石韋10份。
[0014] 2、地膚子22份、豬苓19份、大腹皮23份、陳皮12份、蒼術13份、黃柏13份、黃芪 24份、黨參16份、生地14份、澤瀉16份、荊芥17份、薏仁17份、苦參11份、白茅根23份、 半邊蓮12份、桂枝11份、雞內金10份、蟬蛻9份、石韋11份。
[0015] 3、地膚子21份、豬苓17份、大腹皮22份、陳皮14份、蒼術12份、黃柏14份、黃芪 22份、黨參19份、生地14份、澤瀉16份、荊芥15份、薏仁18份、苦參13份、白茅根27份、 半邊蓮13份、桂枝10份、雞內金8份、蟬蛻12份、石韋9份。
[0016] 4、地膚子22份、豬苓17份、大腹皮24份、陳皮15份、蒼術13份、黃柏12份、黃芪 23份、黨參18份、生地15份、澤瀉17份、荊芥14份、薏仁20份、苦參14份、白茅根26份、 半邊蓮12份、桂枝13份、雞內金9份、蟬蛻10份、石韋11份。
[0017] 本發(fā)明一種治療腎炎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 按本發(fā)明中藥組方稱取各味中藥材; (2) 將黨參、苦參、黃芪、黃柏、生地、荊芥、半邊蓮,分別粉碎,混合后加7-12倍重量的 濃度為60-80%乙醇,浸泡10-20小時,回流煎煮,提取2次,每次2-6小時,過濾保留濾渣, 合并濾液,減壓蒸餾除去乙醇,并濃縮至60°C相對密度為1. 18-1. 23的濃縮液,備用; (3) 將地膚子、豬苓、大腹皮、陳皮、蒼術、澤瀉、薏仁、白茅根、桂枝、雞內金、蟬蛻、石韋 分別粉碎,與步驟(2)濾渣混合后,加入7-11倍重量的純化水,回流煎煮三次,每次1-5小 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至60°C相對密度為1. 18-1. 23的濃縮液,備用; (4) 將步驟(2)和(3)中制得的濃縮液合并,混合均勻,繼續(xù)減壓濃縮至60°C相對密度 為1. 31-1. 35的稠膏,即為中藥浸膏; (5) 利用現(xiàn)代通用的中藥制劑技術,添加合適的輔料,將步驟(4)所得中藥浸膏制成臨 床需要的中藥成品制劑,如口服液、膠囊劑、丸劑、顆粒劑、片劑、散劑、酊劑、糖漿劑等劑型。
[0018] 本發(fā)明中藥組方中所用到的中藥材的性質特點: 地膚子:本品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