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緊密紡生產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螺旋氣流緊密紡生產裝置。
背景技術:
緊密紡是在改進的新型環(huán)錠細紗機上進行紡紗的一種新型紡紗技術。其紡紗機理主要是:在環(huán)錠細紗機牽引裝置前增加了一個纖維凝聚區(qū),纖維須條從前羅拉前口輸出后,先經(jīng)過異形吸風管外套網(wǎng)眼皮圈,須條在網(wǎng)眼皮圈上運動,由于氣流的收縮和聚合作用,通過異形管的吸風槽使須條集聚、轉動,逐步從扁平帶狀轉為圓柱體,纖維的端頭均捻入紗線內,因此成紗非常緊密,紗線外觀光潔、毛羽少。緊密紡紗線 強力較高,毛羽較少。在編織過程中最不易產生磨毛的現(xiàn)象。
由于緊密紗的上述特點,為下道工序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緊密紗毛羽少,所以減輕了上漿、燒毛等工序的壓力,在無梭織機的緯紗使用緊密紗時大大減少了引緯的阻力,提高了織機效率。
由于緊密紗纖維排列緊密,和相同號數(shù)的傳統(tǒng)紗線相比直徑小,所以用相同經(jīng)、緯密織成的布透氣性好,布面平整、光滑,是高檔紡織品的理想用紗。
但是緊密紡也存在一些缺點:
1.緊密紡設備的造價較高,增加了紡紗廠的設備投資;
2.和每根紗線對應有一個吸氣口,其吸氣口處的負壓錠間差異較大,如想提高其一致性,則需在每個吸管(或每個錠位)處加裝能自動調節(jié)風量的控制閥。這樣做不但成本大,而且維護較困難;
3.除了毛羽指標有很大的改善之處,紗線的其它指標如條干、粗、細節(jié)等改善幅度不大;
4.緊密紗在經(jīng)過絡筒工序后,還會增加較多的毛羽。
申請?zhí)枮?201310647170.4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利用螺旋氣流生產光潔紗的紡紗裝置,其包括一個上加捻輪和一個下加捻輪,上加捻輪和下加捻輪中間穿過紗線,紗線在螺旋氣流產生器的過線槽內穿過,螺旋氣流產生器的側邊開有兩個孔,分別是上部的螺旋吹氣孔和下部的水平吹氣孔,螺旋吹氣孔和外部的螺旋進氣管連接,水平吹氣孔和外部的水平進氣管連接,螺旋吹氣孔和過線槽的內壁相切并且螺旋吹氣孔設有一定的角度,使得氣流沿著過線槽內壁螺旋轉動,吹動紗線毛羽按照紗線加捻方向進行加捻,隨著紗線自身的加捻,將紗線毛羽固定,本發(fā)明能夠明顯減少紗線毛羽的產生,所生產的光潔紗線外表光滑,強度高,其織物手感細膩,穿著舒適,光澤鮮艷。由于其螺旋氣流產生器產生的氣流僅通過過線槽作用于紗線,受力面積和作用力有限,僅提高紗線表面光滑度,無法實現(xiàn)紗線緊密。
申請?zhí)枮?00910028111.2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緊密紡紡紗方法。其方法是先將三根粗紗同時平行喂入一三孔喇叭口后,經(jīng)過細紗機后羅拉、中羅拉、前羅拉和緊密紡裝置,在所述緊密紡裝置的異型管上的三個氣流導槽和網(wǎng)格圈的作用下,三根粗紗成型為緊密紡紗線,并在所述異型管上進行自動加捻、并線,三根并成一根,即形成股線。由于該方法僅運用異型管上三個氣流導槽和網(wǎng)格圈結構,氣流導槽僅形成與紗線運行方向相同的力,而無法形成環(huán)繞紗線周圍的力,氣流導槽對紗線毛羽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施加的緊密力極其有限,無法真正實現(xiàn)緊密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利用螺旋氣流實現(xiàn)緊密紡生產裝置,其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對原有設備改動小,成本低,并能真正實現(xiàn)緊密紡紗線生產的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螺旋氣流緊密紡生產裝置,包括加捻羅拉,牽引羅拉,螺旋氣流產生器,紗線從加捻羅拉、螺旋氣流產生器中間穿過,由牽引羅拉牽引至紗管。
所述螺旋氣流產生器包括支架,倒錐形陶瓷內襯圈,蓋板,螺旋氣道,圓形進氣道,進氣孔,氣流螺旋體,導流筒。
所述支架固定在細紗機機架上,蓋板與支架連接固定,蓋板上有對稱設立的進氣孔,進氣孔上連接高壓壓縮空氣供氣管道,高壓壓縮空氣從進氣孔進行圓形進氣道,再由圓形進氣道進入氣流螺旋體上設的螺旋氣道,氣壓驅動氣流螺旋體高速旋轉,從螺旋氣道沖出的氣體在導游筒內形成形如龍卷風的螺旋氣流,強力作用于從中間穿過的紗線,將紗線周邊毛羽、細纖維等集聚、收攏、螺旋加壓至緊密,實現(xiàn)緊密紡。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設置螺旋氣流產生器,結構簡單可靠,其產生的螺旋氣流全面作用于紗線,使紗線在受到來自螺旋氣流產生的縱向力的同時,也獲得其產生的螺旋力,使紗線整個截面周圍均勻受到螺旋氣流產生的緊密力,將紗線周邊毛羽、細纖維等集聚、收攏、螺旋加壓至緊密,真正實現(xiàn)緊密紡。
2、紗線周邊毛羽、細纖維經(jīng)螺旋加壓緊密度高,在后續(xù)絡筒工序生產時,也不會再次產生毛羽,確保產品質量。
3、結構簡單,較低成本即可實現(xiàn)機臺改造,僅只增加螺旋氣流緊密紡裝置和壓縮空氣供應系統(tǒng),即可由普通設備改進為緊密紡設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螺旋氣流產生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去掉蓋板后的氣流螺旋體的俯視圖;
標號說明:
1、加捻羅拉,2、牽引羅拉,3、螺旋氣流產生器,4紗線,31、支架,32、倒錐形陶瓷內襯圈,33、角接觸軸承,34、蓋板,35、螺旋氣道,36圓環(huán)形進氣道,37、進氣孔,38、氣流螺旋體,39、導流筒,40、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1、氣流螺旋體出氣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如附圖所示,一種螺旋氣流緊密紡生產裝置,包括加捻羅拉1,牽引羅拉2,螺旋氣流產生器3。加捻羅拉1首先對紗線4進行加捻,然后引入螺旋氣流產生器3,螺旋氣流產生器3為中空體,其上部為支架31、蓋板34,兩者連接在一起并可用螺絲或固定卡箍固定在細紗機器的機架上,支架31內設置有倒錐形陶瓷內襯圈32,其呈喇叭口狀,方便紗線進入,同時其陶瓷材質可減少紗線穿過產生的摩擦而導致的毛羽現(xiàn)象。
支架31下端設置有角接觸軸承33,所述角接觸軸承33與氣流螺旋體38連接成一體,角接觸軸承33內圈固定,外圈與氣流螺旋體38一起呈可旋轉狀態(tài)。蓋板34上對稱180°設置有兩個進氣孔37,所述進氣孔37連接高壓壓縮空氣供氣管道。
蓋板34下方與進氣孔37及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0對應位置設置有呈圓環(huán)形的圓環(huán)形進氣道36,使壓縮空氣從進氣孔37進入后即充滿圓環(huán)形進氣道36,然后再從圓環(huán)形進氣道36進入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0。經(jīng)由螺旋氣道35,由氣流螺旋體出氣口41沖出,在導流筒39內形成像龍卷風一樣的螺旋氣流,螺旋氣流產生的壓力均勻施壓于紗線,實現(xiàn)緊密紡。
如圖3所示,氣流螺旋體38上端按60°間隔均勻分布6個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0,下端也同樣按60°間隔均勻分布6個氣流螺旋體出氣口41,上端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0與下端氣流螺旋體出氣口41位置對應,但上端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0與下端氣流螺旋體出氣口41位置錯開60°與旁邊相鄰的一個孔位對應連通形成螺旋氣道35,組成氣流螺旋體38。
本發(fā)明使用時,將支架31用螺絲或固定卡箍固定在細紗機器的機架上,單股或多股紗線經(jīng)加捻羅拉1加捻后穿過倒錐形陶瓷內襯圈32,再穿過螺旋氣流產生器3,由牽引羅拉2牽引至紗筒卷繞。最后經(jīng)絡筒工序形成最終產品。
如圖2所示,紗線4穿過螺旋氣流產生器3時,高壓壓縮空氣由蓋板34上對稱180°設置有兩個進氣孔37進入,經(jīng)由蓋板34下方與進氣孔37及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0對應位置設置的呈圓環(huán)形的圓環(huán)形進氣道36,充滿圓環(huán)形進氣道36后,進入氣流螺旋體進氣口40。經(jīng)由螺旋氣道35,由氣流螺旋體出氣口41沖出,在導流筒39內形成像龍卷風一樣的螺旋氣流,螺旋氣流產生的壓力均勻施壓于紗線,實現(xiàn)第二次加捻,使紗線在受到來自螺旋氣流產生的與紗線4運行方向一致的縱向力的同時,也獲得其產生的螺旋力,使紗線整個截面周圍均勻受到螺旋氣流產生的螺旋緊密力,將紗線周邊毛羽、細纖維等集聚、收攏、螺旋加壓至緊密,真正實現(xiàn)緊密紡。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