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印刷生產(chǎn)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一般地說是涉及印刷生產(chǎn)方法,具體地說是涉及印刷生產(chǎn)過程中的拼版、裝訂方法。
本申請人曾于1992年1月11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提交了一份發(fā)明名稱為“印刷生產(chǎn)方法”的專利申請,現(xiàn)已授權,其專利號為92100056.1(下文稱之為“原申請”)。本申請是上述專利申請的接續(xù)申請。
原申請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包括下列工序1、按照待印書籍開本大小,依次排出全部單版并編排頁碼,制版;2、按照印刷機的型號及使用的原始紙張的規(guī)格和待印書籍開本的規(guī)格,計算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3、若工序1編排的頁碼號最后一頁的頁號為奇數(shù),則可加一背白版使最后一頁的頁號變?yōu)榕紨?shù);4、按照全部單版頁碼順序依次從頁碼的兩端向中間分組,每組單版的數(shù)量應等于工序2計算出的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其中頁碼兩端單版數(shù)應各占二分之一;5、按照待印書籍頁碼連接次序,根據(jù)使用的折頁機的種類,按折頁后頁碼相連的規(guī)則拼版;6、將分組剩余下來的位于全部頁碼中間區(qū)域的數(shù)塊偶數(shù)單版按照與工序5相同的方法,在適當?shù)拿娣e上拼成幾套版;
7、上機印刷;8、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折疊成比成品書籍開本面積大一倍的開本;9、將折疊后的書貼按照成品書頁的連接次序依次排列;10、將按工序9排列的折疊后的書貼依次分成相等的二部分,將其中的一半翻轉(zhuǎn)180°后平移與另一對稱地排成一行;11、依次配頁即得到連在一起、頁碼順序相反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的正、反兩本書。
12、根據(jù)實際折頁情況,調(diào)整訂書、上封面、切書工序,加工后即得到成品書籍。
原申請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與已知的工藝方法相比較,以32開本的加工為例,全開印刷機印刷可由五次折頁改為四次折頁;對開印刷機印刷可由四次折頁改為三次折頁;四開機印刷可由三次折頁改為二次折頁……又如16開本的加工,全開印刷機印刷可由四次折頁改為三次折頁;對開機印刷可由三次折頁改為二次……原申請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實質(zhì)上是用一套印版進行雙聯(lián)印刷的工藝方法,這種方法由于減少了折頁次數(shù)使裝訂過程中生產(chǎn)率提高了16%至35%,進而使整個印刷生產(chǎn)過程的效率提高了8%至17.5%,同時減少了印版套數(shù),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提高了產(chǎn)品質(zhì)量。
這種方法雖然使印刷生產(chǎn)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仍不夠理想還可進一步改進。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更新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進一步減少折頁次數(shù)提高生產(chǎn)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仍以32開本的加工為例,全開印刷機印刷可由五次折頁改為三次折頁;對開印刷機印刷可由四次折頁改為二次折頁;四開機印刷可由三次折頁改為一次折頁;八開機印刷可由二次折頁改為不折頁。再如16開本的加工,全開印刷機印刷可由四次折頁改為二次折頁,對開機印刷可四三次折頁改為一次折頁;四開印刷可由二次折頁改為不折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方式實現(xiàn)的一種印刷生產(chǎn)方法,包括下列工序1、按照待印書籍開本大小,依次排出全部單版并編排頁碼;2、按照印刷機的型號及使用的原始紙張的規(guī)格和待印書籍開本的規(guī)格,計算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3、若工序1編排的頁碼號最后一頁的頁號不是“4”的整數(shù)倍,則可加背白版1—3頁,使最后一頁的頁號變?yōu)椤?”的整數(shù)倍;4、按照單版頁碼順序?qū)⑷宽摯a從中間平均分成前E、后F兩個部分,E、F兩個部分的單版數(shù)應相等;5、按工序4分成的E、F兩個部分,各自再按頁碼順序依次從頁碼的兩端向中間分組,每組的單版數(shù)量應等于工序2計算出的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其中頁碼兩端單版數(shù)應各占二分之一,然后E、F兩部分中對稱于全部頁碼中間對稱點的各一組組合為一大組;6、按照待印書籍頁碼連接次序,根據(jù)所使用的折頁機的種類,按折頁后頁碼相連的規(guī)則拼版;7、將E、F兩部分中分組后剩余下來的位于全部頁碼中間區(qū)域的數(shù)塊偶數(shù)單版按照與工序5相同的方法,在適當?shù)拿娣e上拼成幾套版;8、上機印刷;9、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折疊成比品書籍開本面積大四倍的開本;10、將折疊后的印刷完畢的全部書貼按照成品書頁的連接次序依次排列;11、將按工序10排列的折疊后的全部書貼依次分成相等的二部分,在位于中間的為對稱點的書貼(可以為零)保持不動的條件下將其余其中一半以書貼寬邊連為軸翻轉(zhuǎn)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12、依次配頁;13、將按工序12配頁后的全部書貼沿與寬邊相平行的軸線從中間切開;14、在書背刷膠、拆本,被切開的兩半相互不要混淆,其中的一半我們稱之為“C半本”;另一半稱之為“D半本”;15、將“C半本”(或“D半本”)平轉(zhuǎn)180°與“D半本”(或“C半本”)按頁碼連接順序重疊在一起,即可得到連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的正、反兩本書;16、根據(jù)上述實際情況調(diào)整訂書、包書、切割工序,即可得到成品書籍;本發(fā)明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由于減少了折頁次數(shù)可使裝訂過程生產(chǎn)效率提高35%—70%,使整個印刷生產(chǎn)過程效率提高17.5%—30%,減少了印版套數(shù),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提高了產(chǎn)品質(zhì)量。
本發(fā)明的其它細節(jié)和優(yōu)點,通過閱讀下文結(jié)合附圖詳加描述的實施例即可明了。其中
圖1表示實施例1A面拼版排列示意圖2表示實施例1B面拼版排列示意圖;圖3表示實施例1工序6折頁后E、F兩部分頁碼分布示意;圖4表示實施例1工序9折頁后的示意圖;圖5表示實施例1工序11排列方法示意圖;圖6表示實施例1工序14切成半本示意圖;圖7表示實施例1工序15兩個半本重疊示意圖;圖8表示實施例2A面拼版排列示意圖;圖9表示實施例2B面拼版排列示意圖;圖10表示實施例2工序5折頁后E、F兩部分頁碼分布示意圖。
實施例1用全開紙張(787mm×1092mm)印刷32開本(185mm×130mm)的書籍1000冊。
1.按32開本書的內(nèi)容依次排出單版,并編排頁碼1—643頁;2.使用全開印刷機印刷,計算在一張全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為64塊;3.因上述頁碼最后一頁643頁的頁號不是″4″的整數(shù)倍,故加一背白版使單版總數(shù)變?yōu)?44塊,即使最后一頁的頁號變成″4″的整數(shù)倍—644頁;4.按照單版頁碼順序?qū)⑷宽摯a從中間平均分成前E、后F兩半部分,前半部分E的頁碼是1—322頁;后半部分F的頁碼是323—644頁;5.前半部分E從頁碼1和322兩端開始向中間以64/4=16為間隔將322塊單版分成20個小組;然后將以中間為對稱點的余下的兩塊單版—161、162頁合為一組;后半部分F從頁碼323和644兩端向中間以64/4=16為間隔將322塊單版分成20個小組,然后將以中間為對稱點的余下的兩塊單版—483、484頁合為一組,于將前半部分E中以其中間為對稱點的二小組和后半部分F中以其中間為對稱點的二小組,同時又滿足以其全部頁碼中間為其對稱點的條件的總共4小組劃分為一大組,即第一大組前半部分E第一組1—16,332—307;后半部分F第一組323—338,644—629.
第二大組前半部分E第二組17—32,306—291;后半部分F第二組339—354,628—613第三大組前半部分E第三組33—48,290—275;后半部分F第三組355—370,612—597;第四大組前半部分E第四組49—64,274—259;后半部分F第四組371—386,596—581第五大組前半部分E第五組65—80,258—243;后半部分F第五組387—402,580—565第六大組前半部分E第六組81—96,242—227;后半部分F第六組403—418,564—549第七大組前半部分E第七組97—112,226—211;后半部分F第七組491—434,548—533第八大組
前半部分E第八組113—128,210—195;后半部分F第八組435—450,532—517第九大組前半部分E第九組129—144,194—179;后半部分F第九組451—466,516—501第十大組前半部分E第十組145—160,178—163;后半部分F第十組467—482,500—485前半部分中間余2塊單版161—162,后半部分余2塊單版483—484;6、用公知的方法,按頁碼相連的規(guī)則拼版,將各大組各自拼在同一個書貼上,如圖1、圖2所示,拼版要滿足用此版印出的書頁折成標準8開頁時,前后兩半部分E、F同一部分的頁碼應在同一16開面上,如圖3所示;7、用與工序6相同的方法將余下的四塊單版頁碼161、162、483、484在8開的面積上拼成兩套相同的版;8、上機印刷,用工序6拼成的10組版分別印刷全開紙1000紙,用工序7拼成的一組版印刷8開紙500紙;9、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按頁碼連接次序折疊成8開書貼如圖4所示;10、將折頁后的全部書貼按頁碼連接次序排成一行,如圖4所示;11、將排成一行的印刷完畢的全部書貼分成相等的兩部分(中間為對稱點的書貼不動,即用工序7拼成的一組版印刷的書貼不動),將其中的一半以8開的寬邊為軸翻轉(zhuǎn)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如圖5所示;
12、依次配頁;13、將按工序12配頁后的全部書貼沿與寬邊相平行的軸線從中間切開,如圖6所示;14、在書背上刷膠,拆本。被切開的兩半相互不要混淆,其中的一半我們稱之為“C半本”;另一半稱之為“D半本”,如圖6所示;15、將“C半本”平轉(zhuǎn)180°按書籍頁碼連接次序與“D半本”重疊在一起,如圖7所示,即可得到連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的正、反兩本書;16、根據(jù)上述實際情況,調(diào)整刷膠、拆本、訂書、包書、切割工序,即可得到成品書籍。
實施例2用全開紙張,印刷16開本書籍3200冊。
1、按16開本書的內(nèi)容依次排出單版共132塊,并編排頁碼1—132頁;2、使用全開印刷機印刷,計算在一張全開紙張A、B兩面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為32塊;3、按照單版頁碼順序?qū)⑷宽摯a從中間平均分成前E、后F兩個部分,E部分的頁碼是1—66頁;F部分的頁碼是67—132頁;4、E部分從頁碼1和66兩端開始向中間以32/4=8為間隔將66塊單版分成4個小組,然后將以中間為對稱點的兩塊單版合為一組,F(xiàn)部分從頁碼67和132兩端開始向中間以32/4=8為間隔將66塊單版分成4個小組,然后將以中間為對稱點的兩塊單版合為一組,再將E、F兩部分滿足以全部頁碼中間為其對稱點條件的二組劃為一大組即
第一大組前半部分第一組1—8,66—59;后半部分第一組67—74,132—125。
第二大組前半部分第二組9—16,58—51;后半部分第二組75—82,124—117。
第三大組前半部分第三組17—24,50—43;后半部分第三組83—90,116—109。
第四大組前半部分第四組25—32,42—35;后半部分第四組91—98,108—101。
前部分中間余兩塊單版為33—34;后半部分中間余兩塊單版為99—100。
5、用公知的方法,按折頁后頁碼相連的規(guī)則拼版。將各大組各自拼在同一書貼上,如圖8、圖9所示,拼版要滿足用此版印出的書頁折成標準4開頁時,前后兩半部分E、F中同一部分的頁碼應在同一8開面上。如圖10所示;6、用與工序8相同的方法,將余下的四塊單版頁碼33、34、99、100在8開的面積上拼成兩套相同的版;7、上機印刷,用工序5拼成的4組版分別印刷全開紙3200張,用工序6拼成的一組版印刷8開紙1600張;8、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按頁碼連接次序折疊成4開書頁;9、將折頁后的全部書貼按頁碼連接次序排成一行;10、將排成一行的印刷完畢的全部書貼分成相等的兩部分(中間為對稱點的書貼不動,即用工序6拼成的一組版印刷的書貼不動),將其中的一半以4開頁的寬邊為為軸翻轉(zhuǎn)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11、依次配頁;12、將按工序11配頁后的全部書貼沿與寬邊相平行的軸線從中間切開;13、在書背刷膠、拆本,被切開的兩半相互不要混淆;14、將其中的一半平轉(zhuǎn)180°后與另一半按頁碼連接順序重疊在一起,即可得到連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的正、反兩本書;15、根據(jù)上述實際情況,調(diào)整刷膠、拆本、訂書、包書、切割工序,即可得到成品書籍。
采用本發(fā)明的拼版、裝訂方法,用全開紙印刷32開本的書籍時,可使裝訂過程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32%,進而使整個印刷生產(chǎn)過程的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16%以上。
參看本文前面提到的92100056.1號專利申請說明書,可通過下列計算方式得出裝訂過程勞動總量1×折頁過程勞動總量0.8×折頁過程提高的勞動效率0.4×印刷過程勞動總量0.5=16%采用本發(fā)明的拼版,裝訂方法,用八開機印刷32開本的書籍時,可使裝訂過程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70%,進而使整個印刷生產(chǎn)過程的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35%以上。
參看本文前面提到的92100056.1號專利申請說明書,可通過下列計算方式得出[5333(第一次折頁)+80.000(第一次抽頁)+10666(第二次折頁)+80.000(第二次抽頁)]÷250099(總勞動次數(shù))×0.5(印刷過程勞動總量)=35%
不難理解;可采用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方法,用不同規(guī)格的原始紙張(全開、對開、4開、8開、16開),使用不同型號的印刷機印刷各種版本(8開、16開、32開、64開或128開等)的書籍均可比有技術減少兩次折頁工序。
權利要求
1.一種印刷生產(chǎn)方法,包括下列工序(1)按照待印書籍開本大小,依次排出全部單版并編排頁碼;(2)按照印刷機的型號及使用的原始紙張的規(guī)格和待印書籍開本的規(guī)格,計算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3)若工序1編排的頁碼號最后一頁的頁號不是“4”的整數(shù)倍,則可加背白版1—3頁,使最后一頁的頁號變?yōu)?的整數(shù)倍;(4)按照單版頁碼順序?qū)⑷宽摯a平均分成前E,后F兩個部分,E、F兩個部分的單版數(shù)應相等;(5)按工序4分成的E、F兩個部分,各自再按頁碼順序依次從頁碼的兩端向中間分組,每組的單版數(shù)量應等于工序2計算出的在一張原始紙張A、B兩面的面積上排滿單版的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其中頁碼兩端單版數(shù)應各占二分之一,然后將E、F兩部分中對稱于全部頁碼中間對稱點的各一組組合為一大組;(6)按照待印書籍頁碼連接次序,根據(jù)所使用的折頁機的種類,按折頁后頁碼相連的規(guī)則拼版;(7)將E、F兩部分中分組后剩余下來的位于全部頁碼中間區(qū)域的數(shù)塊偶數(shù)單版按照與工序5相同的方法,在適當?shù)拿娣e上拼成幾套版;(8)上機印刷;(9)將印刷完畢的紙張折疊成比成品書籍開本面積大四倍的開本;(10)將折疊后的印刷完畢的全部書貼按按照成品書頁的連接次序依次排列;(11)將按工序10排列的折疊后的全部書貼依次分成相等的兩部分,在位于中間的為對稱點的書貼(可以為零)保持不動的條件下,將其余其中一半以書貼寬邊為軸翻轉(zhuǎn)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地排成一行;(12)依次配頁;(13)將按工序12配頁后的全部書貼沿與寬邊相平行的軸線從中間切開;(14)在書背刷膠、拆本。被切開的兩半相互不要混淆,其中一半我們稱之為“C半本”另一半稱之為“D半本”;(15)將“C半本”或(“D半本”)平轉(zhuǎn)180°與“D半本”(或“C半本”)按頁碼連接順序重疊在一起,即可得到連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的正、反兩本書;(16)根據(jù)上述實際情況,調(diào)整訂書、包書、切割工序,即可得到成品書籍。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guī)格為全開紙,待印書籍的開本為8開、16開、32開、64開或128開。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guī)格為對開紙,待印書籍的開本為8開、16開、32開、64開或128開。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guī)格為四開紙,待印書籍開本為16開、32開、64開或128開。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生產(chǎn)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所使用的原始紙張規(guī)格為八開紙,待印書籍開本為32開,64開或128開。
全文摘要
一種印刷生產(chǎn)方法,按全部單版頁碼順序?qū)⑵渚殖蓛煞荩鞑糠謴捻摯a兩端向中間分組,再將兩部分對稱的各組合為一大組,拼版印刷后,將書貼折疊成比成品書籍大四倍的開本,并按書頁次序排列,然后將其分成相等的兩部分,其中一半翻轉(zhuǎn)180°后平移與另一半對稱排成一行,配頁,再從中間切開,將其中一半平轉(zhuǎn)180°與另一半按次序疊在一起,即得到連在一起的頁碼順序相反的正反兩本書。該方法可使裝訂效率提高35%-70%,整個印刷生產(chǎn)效率提高17.5%-30%。
文檔編號B41L43/00GK1126145SQ94108378
公開日1996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1994年10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10月31日
發(fā)明者孟繁順 申請人:孟繁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