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支承裝置及其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軸支承裝置、以及該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軸支承裝置(15A)將轉動體的轉動軸支承為轉動自如。下側塊(58A)具有半圓柱形的下側凹部,并從下支承所述轉動軸。下側襯套(59)是半圓筒形,配置在所述下側凹部中,并相對于所述轉動軸滑動。在所述轉動體轉動時,所述軸支承裝置(15A)不與所述轉動軸的上側抵接。上側塊(56A)具有在與所述轉動軸之間具有規(guī)定的間隙的上側凹部,且覆蓋所述轉動軸的上側。
【專利說明】
軸支承裝置及其制造方法[0001 ] 本申請基于2015年3月30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5-068616主張優(yōu)先權,所 述申請的內(nèi)容作為參考編入本說明書。
技術領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軸支承裝置,該軸支承裝置支承轉動體的轉動軸,并用于成型裝置、機械加工裝置、驅動傳遞裝置等工業(yè)設備或者其他裝置?!颈尘凹夹g】
[0003]圖1所示的裝置10Z是例如對汽車的車身等進行沖壓成型的沖壓成型裝置。裝置 10Z具有:
[0004]?基部11。
[0005]?固定模具12。固定于基部11。
[0006]?轉動體14。以與L-R方向(參照圖2)平行的轉動軸41為中心轉動。
[0007]?缸體13。通過使活塞31沿F-B方向移動,經(jīng)由傳遞塊42使轉動體14轉動。[〇〇〇8]?移動模具(未圖示)。沿U-D方向移動,并對放置在固定模具12上的工件20進行沖壓。工件20被夾持在移動模具、固定模具12以及轉動體14的成型部43之間并被加工。
[0009]通過轉動體14的轉動,能夠將工件20加工成具有負角的形狀,因此,能夠通過較少的工序制造前翼子板、發(fā)動機罩外板等汽車的車身、或者其他具有復雜的形狀的產(chǎn)品。
[0010]作為這樣的沖壓成型裝置,公知有日本東京的優(yōu)爾商業(yè)株式會社制造并銷售的 “swing die”(商標)的裝置。[〇〇11] 如圖2以及圖3所示,裝置10Z具有軸承單元15Y以及15Z。軸承單元15Y以及15Z將轉動體14的轉動軸41支承為轉動自如。軸承單元15Z具有上側塊56Z以及下側塊58Z。軸承單元 15Y具有與軸承單元15Z成鏡像的形狀,且具有上側塊56Y以及下側塊58Y。[〇〇12]下側塊58Y以及58Z使用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基部11。在組裝裝置10Z時,轉動體 14的轉動軸41被載置在下側塊58Y以及58Z上。然后,上側塊56Y以及56Z被載置在載置有轉動軸41的下側塊58Y以及58Z上,通過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〇〇13]轉動體14非常重,因此通過吊車等吊起并移動。因此,將轉動軸41從側方插入軸承單元的軸孔部分極為困難。由于軸承單元15Y以及15Z被上下分割,因此能夠容易地組裝裝置 10Z。
[0014] 如圖4所示,在上側塊56Z的下表面(D側的面)上設置有半圓柱形的凹部61Z(上側凹部,參照圖8),在凹部61Z中固定有上側襯套57。在下側塊58Z的上表面(U側的面)上設置有半圓柱形的凹部81(下側凹部,參照圖11以及12),在凹部81中固定有下側襯套59。如此, 軸承單元15Z的軸孔部分通過對上側塊56Z的凹部61Z與下側塊58Z的凹部81進行組合而形成。
[0015]如圖5以及圖6所示,上側襯套57是半圓筒形,由鑄鐵等制造,且具有沉孔71。沉孔 71貫通上側襯套57的中央附近,供沉頭螺栓5 la (參照圖14)插通。沉頭螺栓5 la將上側襯套57固定于上側塊56Z。
[0016]如圖7以及圖8所示,上側塊56Z由鋼等制造,具有以下結構。
[0017]?內(nèi)螺紋孔66。從凹部61Z的中央附近沿U方向穿過設置,與沉頭螺栓51a螺紋連接,將上側襯套57固定于上側塊56Z。[〇〇18]?定位孔64a以及64b。沿U-D方向貫通上側塊56Z,供定位銷55a以及55b(參照圖13)插嵌。定位銷55a以及55b將上側塊56Z與下側塊58Z的位置關系固定。[〇〇19]?螺栓孔62a至62c。沿U-D方向貫通上側塊56Z,供螺栓53a至53c (參照圖13)插通。螺栓53a至53c將上側塊56Z固定于下側塊58Z。
[0020]如圖9以及圖10所示,下側襯套59也稱作滑動軸承、無油襯套,是半圓筒形,由青銅等制造,具有沉孔91。沉孔91貫通下側襯套59的中央附近,供沉頭螺栓51b(參照圖14)插通。 沉頭螺栓51b將下側襯套59固定于下側塊58Z。[〇〇21]如圖11以及圖12所示,下側塊58Z由鋼等制造,具有如下結構。[〇〇22]?內(nèi)螺紋孔86。從凹部81的中央附近沿D方向穿過設置。與沉頭螺栓51b螺紋連接,將下側襯套59固定于下側塊58Z。[〇〇23]?定位孔85a以及85b。從下側塊58Z的上表面沿D方向穿過設置,供定位銷55a以及55b插嵌,將上側塊56Z相對于下側塊58Z定位。[〇〇24]?內(nèi)螺紋孔83a至83c。從下側塊58Z的上表面沿D方向穿過設置,與螺栓53a至53c螺紋連接,將上側塊56Z固定于下側塊58Z。[〇〇25]?定位孔84a以及84b。沿U-D方向貫通下側塊58Z,供定位銷54a(參照圖14)以及54b(未圖示)插嵌。定位銷54a以及54b插嵌于設置在基部11上的定位孔,將下側塊58Z相對于基部11定位。[〇〇26]?螺栓孔82a至82c。沿U-D方向貫通下側塊58Z,供螺栓52a至52c (參照圖14)插通。螺栓52a至52c與設置于基部11的內(nèi)螺紋孔螺紋連接,將下側塊58Z固定于基部11。[〇〇27]如圖13以及圖14所示,定位銷54a以及54b將下側塊58Z相對于基部11定位,螺栓52a至52c將下側塊58Z固定于基部11。由此,能夠以非常高的精度將凹部81相對于基部11定位。[〇〇28] 并且,定位銷55a以及55b將上側塊56Z相對于下側塊58Z定位,螺栓53a至53c將上側塊56Z固定于下側塊58Z。由此,能夠以非常高的精度將凹部61Z相對于凹部81定位。[〇〇29]轉動體14的轉動軸41在轉動時相對于配置在凹部61Z以及81中的上側襯套57以及下側襯套59滑動。因此,由凹部61Z以及81形成的軸孔部分要求是以非常高的精度形成的準確的圓柱形。為了實現(xiàn)所要求的精度,軸承單元15Z例如按照以下的步驟制造。
[0030] 首先,準備長方體的塊26Z(參照圖15)和長方體的塊28Z(參照圖15)。上側塊56Z通過對塊26Z加工而形成。下側塊58Z通過對塊28Z加工而形成。[〇〇31] 接下來,加工兩個塊26Z以及28Z,形成螺栓孔62a至62c以及82a至82c、內(nèi)螺紋孔 83a 至 83c、定位孔 64a、64b、84a、84b、85a#&85b。[〇〇32] 然后,如圖15所示,將塊26Z載置在塊28Z上,通過定位銷55a以及55b對塊26Z以及 28Z的位置關系進行固定,通過螺栓53a至53c將塊26Z固定于塊28Z。如此,與使用軸承單元 15Z時同樣地,將兩個塊26Z以及28Z—體化,形成被加工塊。[〇〇33]然后,對一體化了的被加工塊進行加工,以非常高的精度形成準確的圓柱形的貫通孔,由此形成凹部61Z以及81。[〇〇34]在使用時,通過以高精度將這樣形成的凹部61Z以及81定位并組合,由此能夠再現(xiàn)貫通孔,形成精度非常高且準確的圓柱形的軸孔部件。[〇〇35]另外,這樣形成的上側塊56Z和下側塊58Z的組合是無法改變的。即,即使將除了與下側塊58Z—體化加工的特定的上側塊56Z以外的塊相對于特定的下側塊58Z組合,也無法以高精度將軸孔部分形成為準確的圓柱形。[〇〇36]因此,在上側塊56Z以及下側塊58Z上印刻對準標記等來標記表示將兩個塊一體化加工的記號。由此,在使用時,能夠正確地對上側塊56Z和下側塊58Z進行組合。[〇〇37] 在日本特開2007-283352號公報中公開了類似的軸承結構。
【發(fā)明內(nèi)容】
[0038]以往的軸承單元15Z零件數(shù)量多,制造以及組裝花費工夫。并且,對準標記只不過是用于對在組裝時將上側塊56Z與下側塊58Z正確地組合進行確認。在存在許多上側塊56Z 和下側塊58Z的情況下,如果不知道正確的組合,借助對準標記而尋找需要花費很多工夫。 因此,需要嚴格地管理以防止在保管中不知道正確的組合。
[0039]并且,存在沉頭螺栓51a松動而導致上側襯套57落下的風險。
[0040]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減少支承轉動軸的裝置的零件數(shù)量,以及減少制造、管理以及組裝工夫。[0041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軸支承裝置將轉動體的轉動軸支承為轉動自如。所述軸支承裝置具有:下側塊,所述下側塊具有半圓柱形的下側凹部,且從下支承所述轉動軸;以及下側襯套,所述下側襯套是半圓筒形,配置在所述下側凹部中,相對于所述轉動軸滑動,在所述轉動體轉動時,所述軸支承裝置不與所述轉動軸的上側抵接。
[0042]所述軸支承裝置還可以具有上側塊,所述上側塊具有上側凹部,所述上側凹部在其與所述轉動軸之間具有規(guī)定的間隙,且所述上側塊覆蓋所述轉動軸的上側。[〇〇43]在所述上側凹部中沒有配置相對于所述轉動軸滑動的襯套。
[0044]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裝置具有:所述軸支承裝置;以及轉動體,所述轉動體以支承于所述軸支承裝置的轉動軸為中心轉動。
[0045]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方法制造兩個所述軸支承裝置。所述方法使第一塊的上表面與第二塊的上表面接觸,將所述第一塊固定于所述第二塊,形成被加工塊,通過在所述被加工塊形成半圓柱形的貫通孔,從而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所述下側凹部,通過將所述第一塊用作第一軸支承裝置的下側塊,并將所述第二塊用作第二軸支承裝置的下側塊,從而制造第一軸支承裝置以及第二軸支承裝置。
[0046]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第二貫通孔,所述第二貫通孔用于在使用時供固定部件插通而固定所述下側塊,通過將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貫通孔,將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固定。
[0047]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其他方法制造兩個所述軸支承裝置。所述方法使第一塊的下表面與第二塊的下表面接觸,將所述第一塊固定于所述第二塊,形成被加工塊,通過在所述被加工塊形成柱形的貫通孔,從而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所述上側凹部,通過將所述第一塊用作第一軸支承裝置的上側塊,并將所述第二塊用作第二軸支承裝置的上側塊,從而制造第一軸支承裝置以及第二軸支承裝置。
[0048]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第二貫通孔,所述第二貫通孔用于在使用時供固定部件插通而將所述上側塊固定于所述下側塊,通過將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貫通孔,將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固定。[〇〇49]根據(jù)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軸支承裝置以及裝置,由于在轉動體轉動時軸支承裝置不與轉動軸的上側抵接,因此將上側塊與下側塊組合而形成的軸孔部分不必形成為準確的圓柱形。不必將上側塊與下側塊準確地定位,能夠減少制造以及組裝軸支承裝置的工夫。由于也可以改變上側塊與下側塊的組合,因此不必標記對準標記等記號,能夠減少庫存管理的工夫。由于不需要上側襯套,因此能夠消除上側襯套落下的風險。由于不需要內(nèi)螺紋孔用于將上側襯套固定于上側塊,因此能夠將上側塊小型化。
[0050]只要在下側塊設置半圓柱形的下側凹部,就能夠只通過下側塊充分支承轉動軸。 上側凹部是柱形即可,既可以是半圓柱形、橢圓柱形或者具有其他曲面的形狀,也可以是由棱柱形、其他多個平面或者曲面組合而形成的形狀。也可以降低上側凹部的加工精度,能夠減少加工成本。
[0051]根據(jù)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方法,由于能夠通過一次加工在兩個塊形成下側凹部,因此能夠高效地制造軸支承裝置。[〇〇52]如果使用用于固定下側塊的貫通孔固定兩個塊,那么能夠更加高效地制造軸支承裝置。
[0053]根據(jù)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方法,由于能夠通過一次加工在兩個塊形成上側凹部,因此能夠高效地制造軸支承裝置。[〇〇54]如果使用用于將上側塊固定于下側塊的貫通孔將兩個塊固定,那么能夠更加高效地制造軸支承裝置?!靖綀D說明】
[0055]圖1以及圖2分別是表示裝置10Z的側視圖以及立體圖。
[0056]圖3是表示軸承單元15Y以及15Z的后視圖。[0〇57]圖4是表示軸承單元15Z的側視圖。[〇〇58]圖5以及圖6分別是表示上側襯套57的仰視圖以及V1-VI剖視圖。
[0059]圖7以及圖8分別是表示上側塊56Z的俯視圖以及VII1-VIII剖視圖。
[0060]圖9以及圖10分別是表示下側襯套59的俯視圖以及X-X剖視圖。[〇〇611圖11以及圖12分別是表示下側塊58Z的俯視圖以及XI1-XII剖視圖。
[0062]圖13以及圖14分別是表示軸承單元15Z的俯視圖以及側視剖視圖。
[0063]圖15是表示軸承單元15Z的制造步驟的側視剖視圖。[〇〇64]圖16以及圖17是表示裝置10A的立體圖。[〇〇65]圖18是表示軸支承裝置15A的側視圖。[〇〇66]圖19以及圖20分別是表示上側塊56A的俯視圖以及XX-XX剖視圖。[〇〇67]圖21是表示下側塊58A的俯視圖。
[0068]圖22以及圖23分別是表示軸支承裝置15A的俯視圖以及側視剖視圖。[〇〇69]圖24以及圖25是表示軸支承裝置15A以及15B的制造步驟的側視剖視圖。
[0070]圖26是表示上側塊56C的側視圖。[〇〇71]附圖標記說明[〇〇72]10A以及10Z裝置,11基部,12固定模具,13缸體,31活塞,14轉動體,41轉動軸,42傳遞塊,43成型部,15A至15C軸支承裝置,15Y以及15Z軸承單元,51a以及51b沉頭螺栓,22a至 22c、23a 至 23c、52a 至 52c、以及 53a 至 53c 螺栓,54a、54b、55a 以及 55b 定位銷,56A 至 56Z 上側塊,61A,61Z 以及 81 凹部,62a 至 62c 以及 82a 至 82c 螺栓孔,64a、64b、84a、84b、85a&&85bS 位孔,66、83a至83c以及86內(nèi)螺紋孔,57上側襯套,71以及91沉孔,58A至58Z下側塊,59下側襯套,20工件,24a至24c以及25a至25c螺母,26A至26Z以及28A至28Z塊?!揪唧w實施方式】
[0073] <實施方式一:軸支承裝置以及具有該軸支承裝置的裝置>
[0074]圖16所示的裝置10A是沖壓成型裝置。另外,對于與裝置10Z通用的部分有時省略說明。裝置10A具有以下結構。[〇〇75]?轉動體14:具有轉動軸41,且以轉動軸41為中心轉動。另外,轉動體14的轉動范圍比較窄,通常是7度以下,最大也是30度以下。并且,轉動體14的轉動速度比較緩慢,最大也是一分鐘往返二十次左右。
[0076]?軸支承裝置15A以及15B:將轉動體14的轉動軸41支承為轉動自如。[〇〇77] 如圖17所示,軸支承裝置15A具有上側塊56A以及下側塊58A。軸支承裝置15B具有與軸支承裝置15A成鏡像的形狀,且具有上側塊56B以及下側塊58B。[〇〇78]下側塊58A以及58B通過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基部11(未圖示)。在組裝裝置10A 時,轉動體14的轉動軸41被載置在下側塊58A以及58B上。然后,上側塊56A以及56B被載置在載置有轉動軸41的下側塊58A以及58B上,通過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0079 ] 如圖18所示,在上側塊56A的下表面(D側的面)上設置有半圓柱形的凹部61A (參照圖20)。在下側塊58A的上表面(U側的面)上設置有半圓柱形的凹部81(參照圖20),在凹部81 中固定有下側襯套59。與軸承單元15Z不同,軸支承裝置15A不具有上側襯套。由于沒有上側襯套,因此不需要沉頭螺栓將上側襯套固定于上側塊56A。零件數(shù)量減少,能夠減少組裝工夫。由此,能夠抑制軸支承裝置15A的制造成本。并且,也不存在上側襯套落下的風險。
[0080] 如圖19以及圖20所示,上側塊56A由S45C或者S50C等鋼等制作,例如是寬度(L-R方向的長度)55mm,全長(F-B方向的長度)145mm,高度(U-D方向的長度)35mm的大致長方體,具有螺栓孔62a至62c。與上側塊56Z不同,上側塊56A不具有用于相對于下側塊定位的定位孔以及用于固定上側襯套的內(nèi)螺紋孔。由于沒有定位孔以及內(nèi)螺紋孔,因此能夠減少加工上側塊56A的工夫。并且,由于沒有內(nèi)螺紋孔,因此能夠使上側塊56A的高度(U-D方向的長度) 小于上側塊56Z的高度。[〇〇81 ] 如圖21所示,下側塊58A由S45C或者S50C等鋼等制作,例如是寬度55mm,全長 165mm,高度50mm的大致長方體,并具有內(nèi)螺紋孔86以及83a至83c、定位孔84a以及84b、以及螺栓孔82a至82c。與下側塊58Z不同,下側塊58A不具有用于定位上側塊的定位孔。由此,能夠減少加工下側塊58A的工夫。[〇〇82] 如圖22以及圖23所示,定位銷54a以及54b(未圖示)將下側塊58A相對于基部11定位,螺栓52a至52c將下側塊58A固定于基部11。由此,能夠以非常高的精度將凹部81相對于基部11定位。[0〇83]與此相對,上側塊56A沒有通過定位銷定位,而是通過螺栓53a至53c固定于下側塊 58A。因此,凹部61A的定位精度并不高。[〇〇84]在轉動體14轉動時,轉動軸41經(jīng)由下側襯套59支承于下側塊58A。凹部61A的內(nèi)半徑稍(例如〇.25mm)大于轉動軸41的外半徑。由此,在凹部61A與轉動軸41之間產(chǎn)生規(guī)定的間隙。即,在裝置10A動作過程中,凹部61A的內(nèi)周面不與轉動軸41抵接。[〇〇85]與此相對,在裝置10A停止過程中,有時凹部61A的內(nèi)表面與轉動軸41抵接。例如, 為了檢查或者保養(yǎng)裝置10A、或者為了在生產(chǎn)不同的產(chǎn)品時使裝置10A臨時從制造線避讓, 有時使裝置10A整體傾斜或者上下顛倒。[〇〇86]此時,通過轉動軸41與凹部61A的抵接,抑制了轉動軸41的上升。[〇〇87]如此,轉動軸41與凹部61A抵接只限于轉動體14不轉動時,凹部61A的內(nèi)表面只作為抑制轉動軸41的上升的抑止面起作用。因此,即使沒有上側襯套,也不會出現(xiàn)轉動軸41相對于上側塊56A滑動而磨損的情況。[〇〇88]在轉動體14轉動時,轉動軸41不與凹部61A抵接,因此凹部61A的內(nèi)表面不必為準確的半圓柱形。因此,凹部61A的定位精度也可以較低,不需要用于提高定位精度的結構,因此能夠減少軸支承裝置15A的零件數(shù)量、制造工時、組裝工時等,能夠抑制成本。
[0089]并且,凹部61A的內(nèi)表面的表面粗糙程度為普通加工程度就足夠了,因此能夠抑制軸支承裝置15A的制造成本。
[0090]與軸承單元15Z不同,通過將凹部61A以及81組合而形成的軸孔部分不必為準確的圓柱形,因此既不需要將上側塊56A與下側塊58A—體化而形成凹部61A以及81,也不需要標記對準標記等記號。由此,能夠簡化軸支承裝置15A的制造工序,能夠抑制成本。在保管時, 不必將上側塊與下側塊成對管理,因此能夠減少管理的工夫,在組裝時不需要確認對準標記等記號,因此能夠縮短作業(yè)時間。
[0091]<實施方式二: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〇〇92] 參照圖24,對實施方式一中說明的軸支承裝置15A以及15B的優(yōu)選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〇〇93] 首先,準備長方體的兩個塊28A以及28B。下側塊58A由塊28A制作,下側塊58B由塊 28B制作。[〇〇94] 接下來,分別加工兩個塊28A以及28B,形成螺栓孔82a至82c、內(nèi)螺紋孔83a至83c、 以及定位孔84a至84b。[〇〇95]然后,如圖24所示,將塊28B上下顛倒,載置在塊28A上。下側塊58B具有與下側塊 58A成鏡像的形狀,因此形成于塊28B的螺栓孔82a至82c分別與形成于塊28A的螺栓孔82a至 82c連通。將螺栓22a至22c插通于連通了的螺栓孔82a至82c,并與螺母24a至24c螺紋連接, 由此兩個塊28A以及28B固定一體化,形成被加工塊。[〇〇96]然后,對一體化了的被加工塊進行加工,形成圓柱形的貫通孔,由此在各塊28A以及28B形成凹部81。[〇〇97] 如此,通過一個工序在兩個下側塊58A以及58B形成凹部,由此能夠高效地制造軸支承裝置15A以及15B。[〇〇98]另外,這樣制造的兩個下側塊58A以及58B單純只是L側用的下側塊以及R側用的下側塊,并非必須用于支承同一個轉動軸41。因此,不必將兩個下側塊58A以及58B成對管理。 [〇〇99]并且,與這樣制造的下側塊組合的上側塊既可以通過實施方式三中說明的方法制造,也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制造。
[0100]<實施方式三: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
[0101]參照圖25,對實施方式一中說明的軸支承裝置15A以及15B的優(yōu)選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0102]首先,準備長方體的兩個塊26A以及26B。上側塊56A由塊26A制作,上側塊56B由塊 26B制作。[〇1〇3] 接下來,加工兩個塊26A以及26B,形成螺栓孔62a至62c。[〇1〇4]然后,如圖25所示,將塊26B上下顛倒,在其上載置塊26A。上側塊56B具有與上側塊 56A成鏡像的形狀,因此形成于塊26B的螺栓孔62a至62c分別與形成于塊26A的螺栓孔62a至 62c連通。將螺栓23a至23c插通于連通了的螺栓孔62a至62c,并與螺母25a至25c螺紋連接, 由此將兩個塊26A以及26B固定并一體化,形成被加工塊。
[0105]然后,對一體化了的被加工塊進行加工,形成柱形的貫通孔,由此在各塊26A以及 26B形成凹部61A。
[0106]如此,通過一個工序在兩個上側塊56A以及56B形成凹部,由此能夠高效地制造軸支承裝置15A以及15B。[〇1〇7]另外,這樣制造的兩個上側塊56A以及56B單純只是L側用的上側塊以及R側用的上側塊,并非必須用于支承同一個轉動軸41。因此,不必將兩個上側塊56A以及56B成對管理。
[0108]并且,與這樣制造的上側塊組合的下側塊既可以通過實施方式二中說明的方法制造,也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制造。
[0109]<實施方式四:軸支承裝置的變形例>
[0110]圖26所示的上側塊56C能夠代替上述的上側塊56A用于軸支承裝置15A。
[0111]上側塊56C具有與上側塊56A的凹部61A的形狀不同的大致四棱柱形的凹部61C。凹部61C在轉動軸41的F側、U側以及B側這三個部位處最靠近轉動軸41。在轉動體14轉動時,凹部61C不與轉動軸41抵接,在凹部61C與轉動軸41之間存在規(guī)定的間隙(例如0.25mm)。
[0112]如此,上側凹部的形狀不限于半圓柱形,也可以是四棱柱形。并且,既可以是半橢圓柱形或者其他曲面柱形,也可以是多棱柱形或者V字柱形等其他柱形。[〇113]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在轉動體14轉動時,上側凹部都不與轉動軸41抵接。優(yōu)選在轉動體14轉動時,在轉動軸41與上側凹部之間存在0.2mm以上的間隙。如果間隙小于以上間隙,則有可能在轉動體轉動時上側凹部與轉動軸接觸。
[0114]并且,優(yōu)選在轉動體14轉動時,轉動軸41與上側凹部之間的間隙是0.5mm以下的部位至少有一個。這是因為如果間隙大于0.5mm,則對轉動軸41的上升進行抑制的效果變小。 更加優(yōu)選轉動軸41與上側凹部之間的間隙是0.5mm以下的部位有兩個以上。
[0115]另外,凹部61C既可以通過實施方式三中說明的方法形成,也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形成。
[0116]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是為了易于理解的一個例子。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在不脫離權利要求的范圍所定義的范圍內(nèi)可以進行修正、變更、追加或者刪除。對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通過以上說明而容易理解。
[0117]例如,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軸支承裝置只要是具有轉動體的裝置即可,不限于沖壓成型裝置,也可以是擠壓成型裝置、注塑成型裝置等對金屬、合成樹脂等各種各樣的材料進行成型的裝置,也可以用于其他機械加工裝置、驅動傳遞裝置等工業(yè)設備、其他裝置。
【主權項】
1.一種軸支承裝置,將轉動體的轉動軸支承為轉動自如,所述軸支承裝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下側塊,所述下側塊具有半圓柱形的下側凹部,且從下支承所述轉動軸;以及下側襯套,所述下側襯套是半圓筒形,配置在所述下側凹部中,相對于所述轉動軸滑 動,在所述轉動體轉動時,所述軸支承裝置不與所述轉動軸的上側抵接。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支承裝置還具有上側塊,所 述上側塊具有上側凹部,所述上側凹部在其與所述轉動軸之間具有規(guī)定的間隙,且所述上 側塊覆蓋所述轉動軸的上側。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側凹部中沒有配置相對于 所述轉動軸滑動的襯套。4.一種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軸支承裝置;以及轉動體,所述轉動體以支承于所述軸支承裝置的轉動軸為中心轉動。5.—種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制造兩個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軸支承裝 置,所述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第一塊的上表面與第二塊的上表面接觸,將所述第一塊固定于所述第二塊,形成被 加工塊,通過在所述被加工塊形成半圓柱形的貫通孔,從而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所述 下側凹部,通過將所述第一塊用作第一軸支承裝置的下側塊,并將所述第二塊用作第二軸支承裝 置的下側塊,從而制造第一軸支承裝置以及第二軸支承裝置。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第二貫通孔,所述第二貫通孔用于在使用時供固定部件 插通而固定所述下側塊,通過將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貫通孔,將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固定。7.—種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制造兩個如權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軸支承裝置,所述 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第一塊的下表面與第二塊的下表面接觸,將所述第一塊固定于所述第二塊,形成被 加工塊,通過在所述被加工塊形成柱形的貫通孔,從而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所述上側 凹部,通過將所述第一塊用作第一軸支承裝置的上側塊,并將所述第二塊用作第二軸支承裝 置的上側塊,從而制造第一軸支承裝置以及第二軸支承裝置。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軸支承裝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形成第二貫通孔,所述第二貫通孔用于在使用時供固定部件 插通而將所述上側塊固定于所述下側塊,通過將固定部件插通于所述第二貫通孔,將所述第一塊以及第二塊固定。
【文檔編號】F16C35/00GK106015362SQ201610190892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0日
【發(fā)明人】木下忠俊
【申請人】優(yōu)爾商業(yè)株式會社